摘要:“我們的夢想,就是將中國的超大型橋梁建設到世界各地,展現中國橋梁科技的實力與成就?!?/p>
從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世界首座三塔四跨懸索橋鸚鵡洲長江大橋到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斜拉橋武漢二七長江大橋、世界首座六線鐵路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等,這些橋梁建設史上一座座豐碑的設計藍圖,都來自于位于武漢的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
作為橋梁行業的“領頭羊”,大橋院在多跨懸索橋、多跨斜拉橋、公鐵兩用橋、高鐵大橋、跨海大橋、鋼桁拱技術、深水基礎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橋梁90%以上的原創技術均出自大橋院。
在這驕人的成績背后,有著一番動人曲折的歷程。2003年,有一位硬漢臨危受命,與大橋院黨委班子一道,逆風飛揚,實現了經營規模由千萬元級到十億元級的重大提升,創造了不亞于攻克天塹的企業騰飛奇跡。他,就是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院長張敏。
張敏(資料圖)
一橋跨越困局
1965年,張敏出生于江蘇南通的一個小村莊。農家出身的他,勤奮而聰穎。1984年,他跳出農門,考入了西南交通大學。入校后,母校嚴謹的學風和杰出校友茅以升的精神,對年輕的張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橋,也成為了他追求一生的目標。
1988年,張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分配到了大橋局勘測設計院華東分院,并先后擔任華東分院院長、中鐵大橋局集團公司海外部副部長、中鐵大橋局集團公司經營開發中心主任。2003年,年僅38歲的他出任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院長。
從此,張敏拉開了大橋院新一輪建設的序幕,立志建一座新時代下大橋院快速發展、走出困局的跨越之橋。一方面創新市場經營理念,優化營銷策略,全面提升經營開發力度和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采取一系列管理舉措,理順內部關系,整合內部資源和生產能力,加強和改進企業管理,使企業在市場開拓、內部管理、技術進步、人才培養、經濟效益等方面實現全面飛躍。
很快,在張敏的帶領下,中鐵大橋院架起了一座跨越困局的橋梁。
張敏在檢查工作
“我印象最深的是,和張院長一起出差,一天跑過四個城市。早晨從北京出發到南京下午到徐州,晚上趕最晚的航班到成都,一天跑遍全國東南西北。”人力資源部部長林冠華感慨地說。每年,張敏在外出差的時間長達200余天。
從上任到現在,張敏一直堅持沖鋒在一線,帶著職工主動走到市場上去拼、去闖,不斷爭取新的項目。
“有一個項目,當天下午業主已經開會確定修隧道,第二天一早便會發文。但張院長還不放棄,帶著技術負責人在下班時間來到業主辦公室,懇請用幾分鐘的時間對橋隧方案的優劣做最后陳述。”就是這短短幾分鐘數據詳實、邏輯清晰的分析,最終令業主重新認真思考,將這一重大項目交到了中鐵大橋院的手中。黨委辦公室副主任王福源每次談及此事,都充滿敬佩。
“不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小時,我決不會放棄。”這是張敏執著的寫照。
在這背后,更是張敏堅守國家利益的底線。一個橋隧項目,投資可能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該修隧道的地方我們決不去爭,該修橋的我們盡最大努力。”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設計的部分跨江大橋,從上到下依次為: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
一橋通向騰飛
“創新與服務是我們事業蓬勃發展的保證。”張敏常常將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
這些年來,張敏參與的東海大橋工程于2008年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質獎”、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于201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正橋設計于2012年獲得“鐵道部優秀工程設計特等獎”等榮譽,成果豐碩。2016年,他被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在張敏的帶領下,大橋院始終堅持“科技興企”的發展戰略,“國內領先,世界一流”已經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成為了大橋院的金字招牌。“我們每兩年在武漢舉辦一次世界橋梁技術論壇,將最新的技術向全世界展現,并帶動行業發展。”張敏自豪地說。
高精尖的技術,令大橋設計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項目。而優質的服務,則為大橋設計院帶來了口碑和信任。
5月4日,張敏在踏勘黃岡至鄂州燕磯過江通道橋位(黃岡市交通運輸局網站)
“這個匯報材料上有語句不通。”“現場專家并不是對所有方面都了解,口袋材料準備好了么?”不久前,在甬州鐵路現場,大橋院開發部副部長、項目總體負責人徐力被問得額頭出汗。對待每一個項目,張敏都精益求精、注重細節。
2016年炎夏的一個下午,和張敏一起在廣州出差的戰略規劃部部長歐建平接到一個重要業主的通知,第二天一早到北京聯合匯報。“下午和晚上還有工作,要不安排其他同事去吧。”歐建平建議道。“不行,我對這個項目情況最熟悉,匯報效果最好。”張敏決定處理完工作后趕當天最后一班航班去北京。
當晚,航班因暴雨延誤。眼看時間已經過了凌晨,“要不算了吧,業主肯定能理解。”歐建平再次建議。張敏沒有同意,兩人一直在候機廳等到凌晨3點,飛機終于從廣州起飛。一下飛機,張敏直接趕往了會議室,令業主感動不已。
除了以橋梁勘測設計為核心的傳統業務,中鐵大橋院還在張敏的帶領下,拓寬服務領域,開發新的市場,現已發展成為了集咨詢監理、橋隧診治、鐵路工程、建筑設計、城鄉規劃、市政工程、軌道交通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集團,開啟了事業騰飛的新征程。
珠港澳大橋
一橋走入心靈
在工作中,張敏的嚴格和高效常常讓下屬喊“累”。
“在狀態,有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來。”這是張敏對員工的要求,他自己也以身作則。
“工作起來沒有休息。任何時候都是上緊了發條的狀態,處理完一件就再辦另一件。”大橋院黨委書記田道明這樣說。
但張敏也有另一面。
“工作非常嚴謹,生活非常不講究。出差經常就是一碗面條解決一餐。”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張躍進說。
“平時喜歡走路,每天一萬步,步速很快,年輕人都跟不上。”同事王虎說。
“有一年十一到北京出差下大雪,他特意打電話讓我注意增添衣服,心里很感動。”同事葛海峰說。
“2006年,我還是一個基層職工,考過了高級會計師證的消息,還是在北京開評審會的張院長打電話告訴我的。”審計部部長楊雯說。
京滬高鐵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
作為一“家”之長,張敏時時刻刻把職工的疾苦困難當作自家事來看,在職工心里架起了一座暖心橋。在他的主持下,大橋院起草落實了以助醫、助學、助困為內容的“三不讓”的實施辦法,成立了“三不讓”承諾的組織機構,并確定了重點幫扶范圍。“三不讓”承諾的有效開展,為困難職工筑起了第四道防線,極大地緩解了職工生活、就醫、子女就學的困難。近年來,共資助13名困難職工子女上學;資助32名有困難的職工;看望慰問生病職工18次;慰問離退休職工354戶。此外,公司還對口聯系幫扶了三個貧困村。
鐵漢亦有柔情,在武漢生活多年的張敏,也把這里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作為“湖北橋梁行業的發動機”,中鐵大橋院從各個層面,加強與大橋局、二橋局、科工集團等本地央企合作,共同將武漢的“橋牌”打造得更為明亮。
“東到東海、南到香港、西到吐魯番、北到黑瞎子島,只要有大江大河的地方都有我們設計的大橋。”踏遍祖國大好河山,張敏豪情滿懷。一架架巨龍騰空而起,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增添了無窮動力。
大橋設計院設計的部分國外項目。依次為: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橋、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贊比亞芒古至塔博公路
近幾年來,大橋設計院還建造了孟加拉國最大的橋梁帕克西大橋,馬爾代夫有史以來第一座大橋、印度洋上第一座跨海大橋中馬友誼大橋,非洲首座斜拉橋——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橋等,足跡遍布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的夢想,就是將中國的超大型橋梁建設到世界各地,展現中國橋梁科技的實力與成就。”跨海飛江,志在四方,這就是中國當代建橋人張敏始終追求的方向。
END
來源 | 《黨員生活》2017年第10期·上半月,有改動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