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書通過人文視角,聚焦長城的前世今生,從它最初的動議修建,到歷朝歷代的整體維護;從抵御外敵的強勢入侵,到長城與經濟社會的種種關聯。意蘊深長中,勾勒出一部史學性與科學性兼具的長城傳記。
劉小兵
《長城簡史》(商務印書館2021年1月出版)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徐永清的新作。全書通過人文視角,聚焦長城的前世今生,從它最初的動議修建,到歷朝歷代的整體維護;從抵御外敵的強勢入侵,到長城與經濟社會的種種關聯。意蘊深長中,勾勒出一部史學性與科學性兼具的長城傳記。
徐永清寫長城,不追求研究方向和理論觀點上的鴻篇論證,也不拘泥于長城建筑形制、遺址存留方面的細節剖析。而是以線性紀實的方式,追懷長城的滄桑歷史,回顧長城建造以來,與之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在講史中傳播關于長城的科學知識。
長城維系著國運。全書認為,秦朝、漢朝和明朝,是歷史上修建和整飭長城最為集中的三個時期。而恰恰是這幾個朝代,相對來說,在整個封建時代,其綜合國力以及經濟實力,抑或是科技水平,相對來說,算是比較均衡穩定的時期。這也為它們開山辟路,大興土木,不惜以舉國之力修建或加固長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事實上,這幾個朝代為長城付出了多年甚至是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在當時復雜多變的語境下,長城的修建,也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御敵于國門之外的軍事作用。與之相較的是,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卻由于山河破碎,各方勢力你爭我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權者根本無暇顧及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更遑論長城的修與建。這也從一個側面雄辯地說明,在古代,大致來說,國家興,則長城興;長城盛,反過來又會促進國家的強盛。從這個意義說,巍峨的長城,不單單是凝固的建筑,一磚一瓦、一墻一垛里,無一不勾聯著家國的命運。
長城是文明的產物。在作者眼里,無論是秦漢時期依據天險,依據陡峭的山勢構筑長城,還是明朝時創下建筑長城里程最長的記錄,都深刻地反映出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文明的交融與碰撞。無論是修建材料的升級換代,還是建造水平的日益提升;也無論是建筑理念的與時俱進,還是筑造工藝的推陳出新,每一個朝代都或多或少,在迤邐的長城路上,留下了各自鮮明的印記。從秦漢時多以天然石質材料筑墻建垛,到明朝時有了特殊燒制的墻磚,這不僅是硬核科技的較量,更是一場經濟實力的PK。
書中,作者在講述長城歷史的同時,亦用辯證的觀點,剖析了長城的內在價值。應當說,從春秋戰國時代,各路諸侯紛紛修建城墻以限隔敵騎的行動,到歷朝歷代接續修建長城,最初萬里長城的軍事價值,還是得到了很好的彰顯。但是,隨著疆域的改變,長城的軍事價值卻日漸式微。比如,南宋時期,大部分國土已集中到南方地區,北方許多地方都被游牧民族占領,長城的天險作用其實已不復存在。又如,元朝時,疆域已遠遠拓展至長城之外,不必靠長城狹關自守以衛國土,在彼時,長城更多地變成了一種象征意味。到了工業文明時代,特別是火器的集中盛行,長城的軍事價值越發變得不再明顯。而其精神價值,卻在歲月的淘洗中,逐漸從臺后走向臺前,日見深沉地迸發出熠熠的光澤。長城,不但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與頑強,展現出華夏兒女眾志成域的家國情懷。而且,在它身上所渙發出的自尊、自立、自強精神,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本書還以大量的筆墨,對修建長城作出過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在條分縷析的講解中,表達了誠摯的敬意。今天,不忘他們的歷史功績,銘記他們所創下的千秋偉業,是為了更好地發揚長城精神,在新長征的道路上,書寫出新時代的輝煌。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