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艷峰,男,1979年出生,中共黨員,廣水市廣水街道駝子村黨支部書記,湖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帶領全村著力在培育產業特色、延伸產業鏈條、激發產業活力上下功夫,將駝子村從“三無村”發展成廣水市農村人均收入領先的幸福村。
黃艷峰,男,1979年出生,中共黨員,廣水市廣水街道駝子村黨支部書記,湖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帶領全村著力在培育產業特色、延伸產業鏈條、激發產業活力上下功夫,將駝子村從“三無村”發展成廣水市農村人均收入領先的幸福村。
上任第一天,黃艷峰就被村民圍在村委會門口討債。
“村里征地修路,欠了村民們20多萬。”黃艷峰是駝子村本村人,他知道村里條件差,但沒想到會這么差。“感覺自己上了賊船。”
如今,黃艷峰還是經常被村民圍在村委會,但大家關心的,不再是債務問題,而是入股和賺錢的問題。
從被圍著“討債”到被圍著取經,黃艷峰用了4年的時間,讓這個從前衰敗落后的村莊綻放新顏。
從“倒數第二”逆襲第一
2018年底,廣水街道黨工委負責人找到回鄉過年的黃艷峰,說駝子村的老書記要退休了,村里又無人可選,希望他能擔任駝子村黨支部書記。
那時黃艷峰在外做木材加工生意,正干得紅火,并沒有回村的打算。“促使我決定回村的,是我的父親。”黃艷峰說。
黃艷峰的父親是駝子村的退休干部,對村子有感情,他知道兒子的本事,說只要兒子愿意回來,一定能帶著村民們脫貧致富。
面對組織的信任、群眾的期望、父親的極力挽留,黃艷峰決定挑起這份重擔。
駝子村兩頭低、中間高,因形似駝背而得名,村里無產業、村集體無收入、村支部無戰斗力,是廣水街道出了名的“三無”村。一窮二白的荒村,衰敗殘破的田野,無所事事的村干部以及苦不堪言的村民,留給村黨支部書記黃艷峰的是一個問號和無數個省略號。
村“兩委”換屆后,新班子成員平均年齡40多歲,頭腦活、手腳快,黃艷峰決定帶著他們大干一場,但卻很快被“打臉”。
廣水街道辦事處召開2018年度評優評先大會,黃艷峰帶著新上任的“兩委”班子去坐了“冷板凳”:駝子村綜合考評倒數第二,且沒有拿到任何先進稱號。“當時連倒數第一的村書記都上臺領了獎,我一直在底下坐著,抬不起頭……”從會場出來,黃艷峰甩給村干部們一句話:“明年,我也帶著你們上臺領獎!”
黃艷峰的話點燃了村干部們的奮斗熱情。駝子村建立考評機制,村干部履職盡責,落實坐班制度,讓村民們有事能上門、有困難能反映;村里組織開展衛生清潔、對接貧困戶等工作,村干部帶頭執行;村里修機耕路、搞拆遷,先從書記、村干部及親屬家開始拆房拿地。
先示范再動員,換來的是村民們態度的轉變。村“兩委”的變化,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黨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持續增強,越來越多的黨員和村民主動找上門,發表自己對村里建設的意見和建議。“人心聚起來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號召力、凝聚力明顯增強,我們說話有人聽、干事有人跟了。”黃艷峰說,他剛來駝子村兩年,村黨支部就收到了12份入黨申請書,新發展黨員3名。
2019年,駝子村“由負轉正”,在廣水街道綜合考評排名第二;2020年,排名第一。
旋耕機“耕”出富裕路
上任的第一天,黃艷峰就知道,駝子村村集體經濟是個“空殼”,這個退伍老兵決定開啃第一塊硬骨頭:發展村集體經濟。
通過走訪,黃艷峰發現村里不少人會開農機,趁著2019年全市申報產業項目的契機,他向廣水市扶貧辦申請了駝子村第一個扶貧項目:一臺旋耕機。
這份申請表讓扶貧辦的干部驚掉了下巴:相比其他村申報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扶貧項目,一臺旋耕機也就一萬元左右,村里自己花錢買不就行了?黃艷峰苦笑:“我們村確實買不起!”
有了旋耕機,附近村子農忙時可以租出去,收取的租金不僅能夠產生集體經濟收入,村民作為農機手也能得到報酬。黃艷峰就靠著這臺旋耕機,“耕”出了駝子村村集體經濟的第一步。
為了繼續發展村集體經濟,黃艷峰想到可以流轉一些土地種莊稼。他開始挨家挨戶地敲門、打電話,希望村民能夠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并表示現在村集體沒錢付租金,承諾租金從第二年開始付。
幾經波折,黃艷峰終于流轉了不到100畝土地。“其實就是‘拾荒’,這些田大多是村民們不種的撂荒地,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丟給我們試試水。”
荒蕪許久的田地里滿是齊腰深的雜草和腦袋大的石頭。黃艷峰帶著村干部清雜草、搬石頭,趕在春耕前把稻秧插下去。經過一年的努力,這100畝拋荒田為村集體增加純收入6萬余元,黃艷峰當即兌現承諾,支付給流轉土地的村民每畝300元的租金。
撂荒地都能賺錢,這在駝子村是破天荒的事,陸續有村民找到黃艷峰,希望把土地流轉給村集體。而說干就干,不說虛話,也讓村民們開始對這個風風火火的書記更加信任。
黃艷峰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漸漸地,一臺旋耕機變成了如今的8臺農機,一天就能耕地100畝;村里的1000多畝撂荒地不僅有人種了,還新建了200余個蔬菜大棚,種植黃瓜、茄子、哈密瓜等反季節蔬菜瓜果;村里修建泵站,灌溉管網直通農戶菜地,改變了全村擔挑肩扛從河里取水的困境。
“掙到錢、有保障、能發展,村民才看得到希望。”黃艷峰知道,他的努力,正讓駝子村慢慢變好。
引領共富,不漏一人
一個農戶種水稻,需要不斷奔走于家里和田地之間:耕地、插秧、澆水、施肥、除蟲、收割,缺一不可。而在駝子村,農戶到田地的距離,只需要一個電話。
興建育秧大棚,提供農業耕、種、收“一條龍”服務,黃艷峰在駝子村,讓集約化、機械化、規?;N植水稻變為現實。“農戶只需要告知今年種什么品種,村集體自然會安排能人種植管理,農戶只需要支付管理費用,等著豐收即可。”
2021年,廣水市鼓勵村集體成立鄉村合作公司,駝子村也乘上“東風”,成立鑫農共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對于鄉村合作公司發展產業的方向,黃艷峰提出自己的觀點:“產業振興、人民增收、群眾收益是關鍵,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發展什么。我們要帶領村民共同富裕,絕不落下一人。”
發展蔬菜大棚、蓮藕種植、農機服務、育秧、王鴿養殖、勞務服務……駝子村鄉村合作公司根據群眾需求,發展“八大產業”,讓村民們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希望。
“農機服務一年收入92萬元左右,農機手每天基礎工資有300元;王鴿產業規?,F在達到每年兩萬對,每年的產值超過300萬元。”黃艷峰介紹,村集體還在王鴿養殖場附近建了有機堆肥房,把鴿子糞變成有機肥,供種植蔬菜水果時循環利用。
黃國裕曾是村里的貧困戶,患有小兒麻痹癥,黃艷峰安排他到鄉村合作公司務工,做菜地的管理和維護,一年下來能有3萬多元收入。“像黃國裕這樣的殘障人士,村里有十幾個,他們內心是想做點事的,但沒法外出務工,附近的工廠又不招他們。安排他們在鄉村合作公司務工,離家近,又受尊重,還有收入,他們干得很開心、很起勁。”黃艷峰介紹,鄉村合作公司已帶動120余人“家門口”就業,累計發放土地流轉費、村民勞務費130余萬元。
為愿意種田的村民提供種植指導和技術服務,為不愿種田的村民提供土地流轉和耕、種、收“一條龍”服務,為想找點事干的村民提供務工機會……黃艷峰“引領共富、不漏一人”的目標,正在一步步向前邁進。
2022年,駝子村鄉村合作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50萬元,村集體收入170萬元,實現了從“三無村”到農業致富村的蛻變。
黃艷峰說:“以前在廣水提起駝子村,大家都會說‘駝子’伸不直?,F在‘駝子’不僅伸直了,而且挺起了鄉村振興的脊梁。”(黨員生活全媒體記者 葛雷 ;通訊員 詹吉安 朱聯映;攝影 張博倫)
記者手記:
從“農盲”到“農精”
“種油菜要把土壓緊,這樣根才能扎到土里!”田地里的黃艷峰一邊用方言指導著農戶,一邊抄起一根油菜苗種到土里,并用腳將土踩緊。
回村當書記前,黃艷峰沒干過農活,不懂農業,是個名副其實的“農盲”。
“這種大棚上有噴灌,下有滴灌,用的都是水溶肥,日常管理不需要人進棚來。4月份我們進行水稻育秧,8月份再種上哈密瓜,到了10月份,還可以種一季有機花菜。”說起農業種植,黃艷峰侃侃而談。他用4年時間,成了駝子村最懂農業的人。
到省農科院學種蓮藕,到隨縣學種香稻和大棚蔬菜,到沙洋縣學種哈密瓜……黃艷峰不斷地到外地“取經”,回來后,又毫無保留地教給駝子村的村民們。
在駝子村朱家灣,村里投資50萬元新建蔬菜交易市場。黃艷峰介紹,村里的新鮮蔬菜借助交易市場,銷往各地大型商場超市,每天能賣出約6000斤。“農產品種植形成產業鏈,我們才有定價權,這樣農戶才能安心種,不怕虧本。”
有人問黃艷峰:是什么讓你如此執著地從零開始學農?黃艷峰回答:“駝子村是傳統農業村,一個村書記不懂農業,不知道怎么種田,怎么跟村民們溝通?又怎么帶領群眾致富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黃艷峰不僅靠農業讓駝子村的村民們腰包鼓了、腰桿直了,也讓駝子村成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一片陣地。
網友評論